伊莉討論區

標題: 耶儒之辯:原罪非性惡,但亦非性善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安德烈王子    時間: 2017-11-9 05:11 PM     標題: 耶儒之辯:原罪非性惡,但亦非性善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
作者: sh3025    時間: 2017-11-10 03:45 PM

本帖最後由 sh3025 於 2017-11-10 03:46 PM 編輯

中西方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:西方認為要成為一個道德人,必須從宗教(特別是耶教)入門,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,是不可能擁有道德的;但自從利瑪竇到了中國以後,發現中國人不必信奉耶教的上帝,卻也能因為對儒家的追求而修鍊成很高的道德!
不知是否代表東西方文化在德性養成上的二大趨向:
性惡 ==> 由信仰導正
性善 ==> 由自我修鍊
作者: eded5511    時間: 2017-11-10 04:59 PM

我對這樣對性善性惡的說法有些意見
我認為這裡所謂的性善與性惡面相並非完全相反
在我所見:西方的原罪代表本能所致、不合大義的自然思維
而儒家所說的性善則主要指同理心
因此我認為兩說並不能作為完全相反的論述
而是由不同面相思考誕生的決論差異
作者: hkcxx    時間: 2017-11-12 11:27 PM

儒家說的性善,在偶看來不如說是孩子初生不懂惡意。
牛犢不畏虎,因為牠不知道﹑不覺得虎會殺牠。
初生寶寶自然是溫馴﹑聽話的
這就是性本善

至於耶和華說的原罪
感覺更像是宗教的銷售手段:你出生就帶著黑鍋了
這比相士的「觀君近日印堂發黑」嚴重多了
也就耶和華能救,所以還不快快信神?

這點上佛教做的比較聰明,把人一定多少都有犯的大小過失都揪出來了
而現實是沒人能說自己一定沒犯過這些錯。這就得乖乖認鍋了。這跑題的不說了


所以在這看來,不能當是性善性惡的論據
作者: 孤高乂閃光    時間: 2017-12-12 09:01 AM

在基督裡,善惡的定義源自於神,而神所言的惡,實際指的並非亞當夏娃吃善惡之樹果實本身,而是果實帶來的「思考能力」。

在我看來,人並無善惡之分,只有道德才分善惡,慈善家背後亦可以做很多見不得人的勾當,街邊的小混混亦可以幫助一些老婆婆。

真要判斷善惡,只能從道德上判斷,人性本身沒有對與錯,亦沒有善與惡。
作者: hkcxx    時間: 2017-12-16 06:45 PM

孤高乂閃光 發表於 2017-12-12 09:01 AM
在基督裡,善惡的定義源自於神,而神所言的惡,實際指的並非亞當夏娃吃善惡之樹果實本身,而是果實帶來的「 ...

為什麼人類會思考就是惡呢?
所以偶一直好奇基督那邊的思維是怎跑的
偶讀了六年的教會中學都沒搞清楚.......
作者: TIBERLANSUN    時間: 2017-12-19 01:47 AM

西方哲學也自古就有性善、性惡、人性論的問題,
以下節自台灣師範大學伍振鷟教授的<教育哲學>:

「中西人性學說的派別與觀點,比較過後可發現,西方人性觀點大致和中國人性觀點相
同,僅缺少中國的性三品觀。以下簡述各派人性學說:

一、性善說:幾乎儒家都主張人性本善。中國第一位建立性善說理論的是孟子。孟子之所
以以心言性,似即針對告子之以生言性。孟子之後,漢朝的陸賈、韓嬰、班固、唐朝的李
翱、宋朝的周濂溪、徐仲車、陸象山等,皆屬之;西方的斯多噶派根據人性物性的自然,
以求共同的理性與法則,認為人只要依理而行即有至善的行為。這種觀點由西塞祿(
Cicero)辛尼迦(Seneca, 4B.C.-65A.D.)而影響盧梭(J. J. Rousean),盧梭是西方
性善說的重鎮,名著《民約論》(Contract Social)與《愛彌兒》(Emile)前者論政治
,後者論教育。兩書中均強調自然狀態,人性本善,他一再說:「凡由自然而來者,必真
;不徒為真,而且為善。」「天造之物,一切皆善;一經人手,則變為惡。」以理性和感
情兩方面言性善。另外,斐希特(Fichte)和福祿貝爾(Froebel)亦屬性善說。

二、性惡說:中國的性惡說,是反性善說而建立,故性善說在前;西方則先有性惡說。基
督教主張人類的始祖亞當因犯罪謫降塵世(即原罪),嗣後人性道德的腐敗,與生俱來,
故成性惡說。中世紀的哲學家,自奧古斯丁以來,均持性惡說。其後義大利的馬基維亞(
N. Machiavelli, 1449-1527),英國的霍布士(J. Hobbes, 1588-1679)與日耳曼的叔
本華(Schopenhauer, 1788-1860),均主張性惡,馬基維里目睹當時羅馬教廷腐敗,故
持人性惡。霍布士乃假想原始社會初民混亂的自然狀態,推演出人性為惡。叔本華篤信天
國謫降之說,而持性惡。中國的性惡說,首倡於荀子,荀子〈性惡篇〉說:「人之性惡,
其善者偽也。」荀子之後,持性惡者,僅法家的韓非、清朝的袁枚、俞樾。

三、人性亦善亦惡說:此為西方觀點,亦為中國的性善惡混說。如從歷史的發展來考察,
可能中西方都是這一派理論體系,成形最早。中國性善惡混說的最早主張者,據王充《論
衡》〈本性篇〉:「周人世碩,以為人性有善有惡;舉人之善性而致之則善長,惡性養而
致之則惡長。如此,則性各有陰陽,善惡在所養焉。」後漢揚雄也認為「人之性也善惡混
,修其善則為善人。修其惡則為惡人。」宋蘇軾主張「君子日修其善以消其不善,不善者
日消,有不可得而消者焉;小人日修其不善以消其善,有不可得而消者焉。」
  西方最早持此說的,是柏拉圖(Plato),他在其《共和國(理想國)》(Republic
)中,析人的性靈(Soul)為三種要素:理性、意性(情性)、欲性。理性是合理的、單
一的,意性、欲性是衝動的、非理性的。理性是善,欲性是惡,意性近於善而遠於惡。亞
里斯多德(Aristotle)分性靈為理性與非理性兩大部分:理性又分純粹理性(發展為智
德)與非純粹理性(發展為行德),非理性又分為植物性(發展為體德)與動物性(發展
為行德)。三德(智德、行德、體德)調和為圓滿幸福的人生。

四、人性非善非惡說:的告子說:「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,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。」又
說:「性無善無不善也。」孟子弟子公都子引說:「性可以為善,可以為不善。」宋蘇軾
說:「善惡者、性之所能之,而非性所能有也。」亦認為性無善惡。持此說者尚有胡宏、
王安石。西洋人性非善非惡觀點的人最多,伊拉斯莫士(D. Erasmus, 1466-1536)認為
「人初生如未成定型之蠟」;洛克(J. Locke)主張「人心原似一張白紙」。霍爾巴哈(
Holbach, 1725-1789)在其《自然之體系》中,綜伊、洛二氏的說法,人性與其他物性並
無根本的不同,僅有程度的差別,沒有道德的善惡可言。康德主張人的天性是天生的、未
有意志的,屬自然律的範圍,是非善非惡的;而行為的品格是後天的、習得的,與道德有
關而或善或惡的。黑格爾(Hegel)亦持非善非惡觀。現代教育家杜威,在其《人性與行
為》(Human Nature and Conduct)中,說明人性本質無所謂善惡,及其與環境交互接觸
,才有成為善或惡的可能;而其表現方式的改變,正由環境的影響所致。

五、性三品說:人有性善性惡的主張,中國獨有,西方人沒有持此觀點的。王充《論衡》
〈本性篇〉:「……宓子賤、漆雕開、公孫尼子之徒,亦論情性,與世子相出入,皆言性
有善有惡。」其後公都子引或曰:「有性善,有性不善,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,以瞽叟為
父而有舜,以射為兄之子且以為君,而有微子啟、王子比干。」漢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》
中說:「聖人之性,不可以名性;斗筲之性,不可以名性;名性者,中民之性。」顯然他
將性分為上中下三品。王充也說:「論人之性,實有善有惡。」他認為:「孟軻言人性善
者,中人以上者也;荀卿言人性惡者,中人以下者也;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,中人也。」
其觀點同於董仲舒。其後賈誼、荀悅,亦主性三品說。唐以後僅韓愈有此見解,在〈原性
〉中說:「性之品有上中下三:上焉者善而已矣;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;下焉者惡而已矣
。」
作者: pop00123    時間: 2017-12-28 11:24 PM

性, 非善亦非惡.
善惡之分非性也.

故言性相近,
習而相遠也.



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www10.eyny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